【行尊語錄】本品為類圓形或不規則形的薄片段。皮部紅棕色,表面有時可見點狀皮孔或縱棱線,木部黃白色或淺黃棕色,髓部類圓形或略方形。有特異香氣,味甜、微辛,皮部味較濃。以枝條嫩細均勻,色紅棕,香氣濃者為佳。
【臨床應用】可用於風寒感冒、寒凝血滯、心悸、痰飲、蓄水證。
桂枝臨床應用廣泛、配伍多様化:
治外感風寒、表實無汗者,常與麻黃同用,以開宣肺氣,如麻黃湯《傷寒論》;若外感風寒、表虛有汗者,當與白芍同用,如桂枝湯《傷寒論》
治胸痺心痛,心脈瘀阻,與枳實、薤白同用,如枳實薤白桂枝湯《金匱要略》治中焦虛寒,脘腹冷痛,與白芍、飴糖等同用,如小建中湯《金匱要略》;
治婦女寒凝血滯,月經不調,經閉腹痛,與當歸、吳茱萸同用,如溫經湯《金匱要略》;治風寒濕痺,肩臂疼痛,與附子同用,如桂枝附子湯《傷寒論》。
治膀胱氣化不行,水腫、小便不利,與茯苓、豬苓、澤瀉等同用,如五苓散《傷寒論》。
治心陽不振,心悸、脈結者,與甘草、人參、麥冬等同用,如炙甘草湯《傷寒論》。
【使用注意】本品辛溫助熱,易傷陰動血,凡外感熱病、陰虛火旺、血熱妄行等證,均當忌用。孕婦及月經過多者慎用。
【精辨混淆】 桂枝與蘋果樹枝
桂枝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,一般切薄片段藥用。乾燥的嫩枝呈圓柱形,最細的枝略呈四棱形,直徑0.3~0.9cm。外表為棕紅色或紫褐色,有縱皺紋及細點狀皮孔,葉痕呈半月形,皮部較薄,易剝落。質硬而脆,易折斷,斷面不平坦,木部黃白色,髓部略呈方形,氣清香特異。味甜微辛,皮部味更濃。顯微鏡下觀察,薄壁細胞中可見少量草酸鈣針晶。偽品蘋果樹枝為薔薇科植物蘋果樹的細枝,切薄片加工而成。其飲片大小、厚薄以及形狀、顏色等與桂枝基本相似,但葉痕呈三角形,無四棱形的枝,皮部極薄,不易剝落。質硬而韌,斷面不平坦,中心有一棕褐色的圓形髓。氣微,無清香氣,味淡微苦。顯微鏡下觀察,薄壁細胞中無草酸鈣針晶。
【資料滙集】 出自《唐本草》。 《本草別說》:仲景《傷寒論》發汗用桂枝。桂枝者,枝條,非身乾也。取其輕薄而能發散。今又有一種柳桂,乃桂之嫩小枝條也,尤宜人治上焦藥用也。 (1).《綱目》:麻黃遍徹皮毛,故專於發汗而寒邪散,肺主皮毛,辛走肺也。桂枝透達營衛,故能解肌而風邪去,脾主營,肺主衛,甘走脾,辛走肺也。 (1) 桂枝辛甘溫,可發汗解表,溫經通絡止痛,助陽化氣。
《別錄》記載本品“溫經通脈”,《本經疏證》“能利關節,溫通經脈”(1)
【現代中葯葯理與作用】桂枝含揮髮油0.69%,油中主要成分為桂皮醛(cinnamaldehyde)64.75%,還有苯甲酸芐酯(benzylbenzoate),乙酸肉桂酯(cinnamylacetate),β-蓽澄茄烯(β-cadinene),菖莆烯(calamenene),香豆精(coumarin)等。
現代藥理研究認為桂枝中含有揮髮油(桂皮油),可使血管擴張,促進血液循環,促使血液流向體表,有利於發汗和散熱。同時桂枝煎劑及乙醇浸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、白色葡萄球菌、傷寒桿菌、常見致病皮膚真菌、痢疾桿菌、腸炎沙門氏菌、霍亂弧菌、流感病毒等均有抑製作用。桂皮油、桂皮醛對結核桿菌有抑製作用,
桂皮油有健胃、緩解胃腸道痙攣及利尿、強心等作用。桂皮醛有鎮痛、鎮靜、抗驚厥作用。揮髮油有止咳、祛痰作用。
1. 治療原發性低血壓,以桂枝20g、炙甘草10g為基本方,氣虛者加黃芪,血虛者加當
歸,陰虛者加五味子、麥冬。
2. 以桂枝、杏仁、生薑、白芍各9g,炙甘草、炙厚朴各6g,大棗12枚為基本方,隨證
加減,治療小兒支氣管哮喘有效。
3. 以柴胡15g、桂枝10g、乾薑8g、黃芩6g、天花粉12g、生牡蠣15g、炙甘草6g為基
本方,治療慢性乙型肝炎有效。
4. 以桂枝茯苓丸(桂枝10g、茯苓30g、赤芍15g、桃仁15g、丹皮15g)為基本方,隨
證加減,治療肝硬化,效果良好。
5. 治療頸椎病,以桂枝12g、白芍15g、甘草10g、生薑10g、大棗15g、葛根20g為基
本方,按神經根型、交感型、錐動脈型、脊髓型加減,並配合牽引。
【編輯寄語】1950年代後期,中藥材的使用逐漸以《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》的形式加以規範。桂枝統一為嫩枝條,也就是嫩桂枝、桂枝尖(取桂枝的細枝梢,稍浸,悶潤至透,切片,晾乾)、柳桂,來源於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。而該植物的干皮或枝皮則稱為肉桂。
桂枝尖所含的有效成份高岀桂枝嫩枝條的其餘任一部位。
在歷史上,由於古人沒有意識到樟科植物會有那麼繁多,藥材來源廣泛,導致桂的名稱品種較多,千百年來對桂枝的概念就混淆不清。
據《中國植物學》中記載:樟科植物全世界約有400屬,2000-2500種。我國樟科植物也有20屬,423種,其中入藥的有12屬。現在通用的桂枝是肉桂種植物,而用於香料的天竺桂、川桂、細葉香桂、紫桂等,也有混用入藥的,因此,直至今日對桂枝的認識上仍然有很多混亂現象。由於桂枝產地品種的差異,藥材的良莠不齊,其應用也就不可避免地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混亂階段。
肉桂和桂枝雖同屬於肉桂樹的產物,其性味功能主治與臨床應用不盡相同,故不能混淆服用。肉桂是老乾皮,桂枝是嫩樹枝,二者雖均味辛、甘,均能助陽散寒、溫經通脈、止痛,均可治脘腹冷痛、風寒濕痺、陽虛水腫以及經寒血滯引起的痛經、經閉、月經不調等證。但肉桂性熱,歸心、肝、腎、脾經,力強而功專走裡,宜用於治陽衰與里寒重症,補命門火、治寒疝腹痛等症。而桂枝則性溫,歸心、肺、膀胱經,力緩而既走表又走裡,治陽衰與里寒輕症宜用,又能發汗解表,治風寒感冒有汗或無汗。
【北美處方用名】嫩桂枝、桂枝、桂尖。
【法規法例】政府部門對中藥飲片桂枝並沒有特殊規定。